找到相关内容226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道德意识的来源论纲

    ,就成为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寻找最基本的道德共识固然也是须做的工作之一,但在个体道德意识中含有的自然共性才是这种共识的最终根据所在。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社会的基本共识看作是所谓伦理学的底线,就不仅会犯舍...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3865976.html
  • 作为方法的印顺:问题意识、诠释效应及其它

    要求佛教作出怎样的调适,这种调适的代价是什么,底线又何在。最为诡异的是,当人间佛教成了大家都可以叫喊的空洞口号后,太虚和印顺们着力批判和肃清的陈规陋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人间佛教为名招摇过市,人间佛教竟...

    宣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668194.html
  • “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

    道德却容忍不了这样的吝啬,莫里哀取笑它,果戈理抨击它,其他的人也会非议它。本来,吝啬者的吝啬只是回归其“自性心”的中性行为,并没有招谁惹谁,并没有触犯道德,至少是没有越过道德底线。但是,这种对吝啬“...

    陈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25386649.html
  • 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世界宗教大会的最底线道德是吗?基督教我不太清楚,但是从儒家的思想来说,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实际上都是讲自己,因此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

    叶小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4588969.html
  •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

    往往还带有自发的性质。如果行为是基于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循,则可以称之为“对”,这一层面的行为已具有自觉的性质,但在相当程度上,它还属于“底线伦理”的范围,因为按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应尽...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3791874.html
  •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

    区别。十大大的儒学文化背景及其政治身份决定了他们对佛教的选择是有底线的,他们无论与禅师的关系多么亲近,甚至变成禅宗的在家嗣法弟子,也不足以改变其儒者的身份。参禅不等于出家,这是宋代士大夫参禅的一个基本...

    刘立夫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8020295193.html